社會科學意昂舉行“根與魂——漫談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主題講座
發布者🧐:任恒娜發布時間🤵🏻🗣:2014-10-20瀏覽次數🐜:18
10月9日晚,社會科學意昂在教學樓E218舉辦了以“根與魂——漫談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為主題的講座,由社會科學意昂教師吳磊擔任主講人。此次講座主要圍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的四個問題而展開:什麽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為何要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現狀有哪些以及大學生如何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 首先,吳磊老師以“十一”黃金周的兩則新聞——“《後會無期》東極島漁民文化受到沖擊”🤾、“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新野猴戲’遭遇法律困境”作為切入點👩🏼🍳,向同學們詳細闡述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概念及其內涵。在展示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如昆劇🧙🏼♀️、珠算、春節和牛郎織女傳說的同時,介紹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種類🦟。在談到為何要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時💗,吳磊老師從“保護文化多樣性”、“資源和財富”、“尋覓感覺🙎🏿♀️、獲取認同”等三個層面解釋了保護的動因。接下來,他主要分析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現狀,具體來說,主要通過立法保護、建立保護機構和開展遺產保護傳承教育等途徑來保護非遺,目前有搶救性保護、整體性和生產性保護三種方式❓。而保護面臨的問題突出表現為“消亡現象嚴重”、“過度商業化”、“偽民俗泛濫”等🧘🏼♂️。之後,結合當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教育的必要性和大學生保護非遺的優勢🫢,他提出大學生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幾點建議🤏🏼👨🏽🏫。最後,吳磊老師以英國作家狄更斯著作《雙城記》的開頭作為講座的結尾💈🍦,提醒在座的同學應當清晰而理性地看待我國傳統文化的現狀,思考如何從自身做起👌🏻,自覺捍衛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 這次講座是社會科學意昂本學期舉辦素質拓展系列講座之一🏉。通過本次講座✊🏽,增強了學生對於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理論和實踐的認識🧑🏻🔧,提高學生對於保護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熱情和興趣🆙。 |
| |